開啟低碳城軌新未來!中鐵十二局參建的深圳軌道交通3號線四期開通運營
深圳訊(李佳佳 劉金婷 張海波)12月28日,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參建的深圳軌道交通3號線四期正式開通運營。至此,深圳龍崗坪地片區正式告別軌道交通“空白”,步入地鐵生活時代。
新生站(劉金婷 攝)
深圳軌道交通3號線四期全長9.28公里,設車站7座,設計時速達100公里。中鐵十二局承建管段全長3.83公里,包含梨園站、新生站、雙龍站至梨園站區間、梨園站至新生站區間、新生站至坪西站區間等兩站三區間施工任務,項目管段長度、工程結構復雜程度、安全風險均為全線之最。其中二公司、電氣化公司分別承擔土建施工、機電安裝及裝飾裝修施工任務。
項目管段地處巖溶強烈發育區,溶洞507個,綜合見洞率近七成,最小空洞直徑不到1米。項目團隊加強技術攻關,對巖溶區進行地質補充勘察,明確溶洞發育情況和圍巖動態,應用鉆注一體機輸送漿液,對周邊裂隙進行填充加固,確保地層穩定性。施工中加強盾構掘進與地面聯動,實時反饋監測數據,及時調整掘進參數,嚴格控制沉降,保障盾構機安全平穩推進。
新生站是全線唯一一座換乘站,也是全線最大的車站。車站位于城市主干道,周邊構筑物多、人流車流密集,每小時車流量高達4000輛,各類遷改管線多達280條。建設者統籌施工組織,采用“異線同溝、空間占滿”方式分階段推進管線遷改,不斷優化遷改和交通疏解方案,將三個階段分批施工變成一次性全面施工,僅用5個月就建起6萬平方米龍崗大道施工作業主體工作面,并通過技術、人員、材料、設備“四位一體”控制管理方式,僅用8個月就完成了主體結構施工任務。站廳以“新生漣漪”為設計主題,以綠色碧波為主基調,充分展示了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,荷葉造型柱上部直徑12.8米,是深圳地鐵目前已知建成的最大雙曲造型柱。站廳裝修中,建設者通過建立AI模型,將“荷葉+波光漣漪”的設計理念轉化為數字模型,更直觀地展現車站建設效果;創新采用離壁溝“止水條暗溝”工法,有效避免結構滲漏水。
梨園站(劉金婷 攝)
梨園站是全線唯一一座高架車站。高架施工中,建設者創新工藝工法,優化使用拼裝式全封閉掛籃安全防護裝置,全面保障橋下交通及施工作業安全;優化聲屏障安裝方案,采用一體式金屬吸聲板,有效提升安全系數和安裝質量。梨園站是“裸裝”站點,綜合管線安裝完成后無裝修面層遮掩,在保證質量、美觀的前提下,建設者充分利用BIM技術,優化站廳層、綜合管線及綜合支吊架設計,確保站廳層綜合管線裸裝效果完美“落地”。梨園站上方設置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,年均發電量27.7萬度,可提供車站近20%的用電。施工中建設者加強安全防護和安全巡檢,有效防范高空墜物和觸電風險,順利完成光伏發電系統施工。
梨園站至新生站區間道路繁忙,且施工風險大,尤其是跨越130米長的V型剛構橋時,結構轉換和線路控制面臨挑戰。建設者堅持方案先行,提前建模加強過程數據控制,保證全橋線型,并通過棚洞及封閉防護雙重防護,實現高空跨線技術作業安全。
雙龍站至梨園站區間(劉金婷 攝)
施工中,為最大限度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,項目團隊堅持“主動融入、共建雙贏”原則,與地鐵集團、市政站、鐵建南方、監理站成立聯合黨支部,積極與周邊居民密切協作,開展黨建共建活動,贏得了群眾理解與支持。踐行綠色施工理念,運用五級沉淀池實現污水凈化、循環利用,施工現場配備自動洗車池、TSP揚塵、噪音監測設備、噴淋系統等,顯著降低噪聲、揚塵污染,有力保護城市生態環境。
工程開通后,深圳軌道交通將實現延伸東進,有效加強深圳東部組團與核心區的聯系,緩解龍崗坪地交通出行壓力,為粵港澳大灣區內城市間的合作與發展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交通條件,助力“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”邁向新階段。